扫一扫关注

古代茶人的用水观,从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陆羽说起

   2022-11-22
在一千多年前就留给世人一条品水之道,言“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并进一步讲“其山水,拣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在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开篇第一句就说到: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
古代茶人的用水观,从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陆羽说起
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
不论是茶改变了水的味道,还是水呈现了茶的本味,都是一片树叶与一杯水的羁绊与纠葛。
自古至今,每一个爱茶之人都知道正确选择泡茶用水的重要性。古人泡茶,用山泉水、江河水、井水、露水、雨水和雪水,不失风雅又妙趣横生,在经过无数实践对比之后,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用水建议。
但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用水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钢筋水泥让我们无法像古人一样可以方便的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最为洁净的天然水,触手可得的“雨水,露水,雪水等”虽风雅犹存却因环境污染问题变得不再适宜泡茶,生活中更是被不同种类的包装水所填充,现代人的泡茶用水观也因此发生了不少变化。
今天我们就聊聊,关于水的话题。
一、古代茶人的用水观
茶圣陆羽,在一千多年前就留给世人一条品水之道,言“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并进一步讲“其山水,拣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陆羽认为从石洞里石种乳上滴下的或在石池里进过沙石过滤且流动缓慢的山泉水最好,流动的江心水次之,井水最次。故又有诗云: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除此之外,在不同地区的水源品质也有不同,并言之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他用双脚丈量中华大地,盘点罗列天下二十大名泉,其中庐山康王谷谷帘泉排名第一,成为“天下第一泉”,与庐山“云雾茶”并称庐山双绝,为历代爱茶之人所追慕。
庐山康王谷水廉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哈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庐州龙池山顾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未尝泥),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水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岩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陆羽《煮茶记》
宋人尤爱茶。更有人说,徽宗皇帝一人以倾国之力将中华茶道美学提升至历史最顶峰,留下一部《大观茶论》令后人高山仰止。对陆羽所言“井水最次之”的观点,徽宗皇帝却有不同看法,认为山泉水第一,活井水第二,江河水最不可取。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即活井水)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摘自徽宗《大观茶论》
明朝的张又新跟随陆羽的脚步,遍尝20大名泉之后,在其专著《煎茶水记》里写道:“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他认为任何一种茶品,都要用其原产地所产泉水冲泡才能激发出最好的味道,这是水土相符的原理,离开了原产地的水,再好的水都效果都要减半,无法达到最佳的味道。听起来,有点“原汤化原食”的意思。
茶与水,都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环境、阳光、温度、地貌、土壤属性等密切相关,每一片树叶都浸透过当地特有的阳光与风土的气息,每一滴水都融入了当地山川雨露与土壤的痕迹。
古代茶人的用水观,从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陆羽说起
古代茶人的理想境界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因为我们今天可以很方便的品饮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出产的茶,却很少有人能够再跑到所有茶叶原产地寻得最匹配的原生之水来泡茶。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涉及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且,不保证本网站提供的任何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对因使用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而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创业参考
推荐图文
推荐创业参考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合作代理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5045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