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让一个人变聪明的效应:鸟笼效应

   2022-07-05
01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退休时,朋友卡尔森对他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
教授不信,因为他从来没有养鸟的想法。
过了几天,教授过生日,卡尔森借机送了一只精致的鸟笼,作为礼物。
此后,常常有客人问教授,为什么家里的鸟笼里没有鸟?是不是鸟死了?
教授不耐其烦,买了一只鸟回来,以此堵住客人的嘴。
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
生活中,我们常常犯类似的错误:为了解决某个麻烦,就去做另一件麻烦的事情;为了填补某个没有意义的空白,就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有形的笼子挂在家里,无形的笼子放在心上。久而久之,我们活成一个“囚”字,分明是自由人,却身不由己,苦不堪言。
所谓心累,多数是作茧自缚。
因此,真正聪明的人,看懂了“鸟笼效应”,不会陷入“鸟笼”的困境,而是把它当成身外之物,可用可弃,来去自由。

02
把“鸟笼”丢掉:当扔就扔,毫不留情。
如果别人送你一个鸟笼,你觉得用不着,随手丢了。那么一系列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可惜,很多人不会把鸟笼丢掉,因为时间长了,一个用不着的鸟笼,也会有一份情愫。如果是朋友送的,那就更要珍惜,不能忽视了友情。
生活中,墙角有一个破扫把,已经很旧了,但是在你有了新扫把之后,也不一定会扔掉。你会想——如果家里很脏了,破扫把可以把蜘蛛网、很厚的灰尘,先扫一次,然后再用新扫把。这样做,可以节省新扫把的折旧速度。
事实上,你家极少有非常脏的时候,也许一年到头也看不到一个蜘蛛网。
破扫把,变成了“鸡肋”。
以此类推,你家的“鸡肋”会越来越多。旧衣服、不用的健身器材、旧手机、纸箱子等,都是因为你不舍得扔,留下来,占据了空间。
古人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把家打扫干净了,腾出空间了,才会住着舒心。不必让多余的东西,在眼前晃来晃去,还挡住你的脚步。
并不是所有的情愫,都要珍惜。学会心狠,丢掉“鸟笼”,对人无情,对己有情。

03
把“鸟笼”送人:物尽其用,送礼得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空花瓶”的故事:一个男孩送给喜欢的女孩一朵花。女孩很珍惜,特意买了一个花瓶,把花养起来。后来,为了不让花瓶空着,男孩每隔几天就送花。从此,他们成就了一段美好的缘分。
回头想一想,“花瓶”和“鸟笼”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花瓶浪漫而美好,鸟笼却显得多余。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鸟笼不是主人喜欢的东西。
聪明的人,懂得“借花献佛”——把朋友送的鸟笼,送给真正需要的人。
当爱鸟的人士得到一个精美的鸟笼之后,他会感激不已。借此机会,你可以邀请送鸟笼给你的朋友,去爱鸟人士家里吃顿饭,这份情谊,就扩大了数倍。
把东西转送给别人,看似不厚道,但是做到了物尽其用,体现了物品的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真正做到了“勤劳节俭”。

04
把“鸟笼”改装:放下面子,放飞自我。
一个树根,在农民手里就是柴火;在艺术家手里,就是根雕;在木匠手里,就是木块;在园林师手里,也许能够起死回生;在马路中间,就是司机眼里的障碍物。
人这一生,有不同的角色,不能一直把自己当成某个固定的人物。
你拿到鸟笼后,就可以把它当成艺术品。
比方说,你把鸟笼的门一直打开,客人问你的时候,你就回答“鸟已经飞出去玩了,也许过一会就回来了”,气氛变得浪漫而充满期待;把鸟笼拆开,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客人会非常惊讶,欣赏你的作品。
著名心理学家李恕信在《潇洒的母亲》写了一个故事:一个女孩趴在窗口,看到有人埋葬小狗,她哭了;外祖父见状,把她引到另一个窗口,玫瑰的花香,扑面而来,女孩破涕为笑。
外祖父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有时候,真的不要把鸟笼当成鸟笼,而是当成“哲理、艺术品”。
打开你的思维,你会发现,不计较面子了,脸色好看了,不管什么言语,都不会伤害到了你,同时也没有了内耗。

05
把“鸟笼”送还:堵住源头,心安家安。
《诗经》有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人与人交往,需要礼尚往来。通常,别人送了你什么,你要回敬价值对等,但是物体不一样的东西。这是人情的规矩。
事实上,有些规矩是可以变通的。
在别人送礼的时候,你就主动开口,需要什么。让别人心中有数,不做闹心的事情。
一开始你就拒绝,朋友交往,以粗茶淡饭为主,也就不存在礼物的麻烦了。
现实生活中,你可以利用这样的办法,堵住“购买欲”——从来不去买不适用的东西,从来不去拿不想要的东西。花钱少了,生活好了。
你还可以,把对方送的东西,会送给他。比方说,你不抽烟,但是朋友送给你一包烟。你马上把烟打开,给朋友抽几支。朋友出门的时候,你说:“带包烟,路上抽。”
善用一些小技巧,你会发现,人情还在,但是“鸟笼”始终没有到自己的手里来。

06
鸟笼效应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内心深处挂了一个“笼子”,然后不由自主地往里面装东西。
物欲、情感、智慧、歪理邪说、人品、饭局......一股脑地往里面放。结果你越来越烦恼,负担越来越重。
《道德经》里写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人活一生,不管闲事终无事,放下鸟笼一身轻。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涉及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且,不保证本网站提供的任何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对因使用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而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创业参考
推荐图文
推荐创业参考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合作代理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5045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