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佳敏
今年之所以被称为“私域元年”,是因为腾讯官方首次高度肯定了私域业态对于商家的价值。除此以外,市场上关于腾讯官方及腾讯人对私域的解读并不多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10月23日的深圳私域流量行业大会上,我们邀请来三位从腾讯离职的创业者,分别是:
冯立(非白CEO,前腾讯十年资深产品经理、华为前花粉业务创始人、传音前国际高级执行副总裁)、黄雅(有信科技行业VP,前腾讯广研高级工程师)、郑秋明(引见科技CEO、前微信支付产品经理、微信摇一摇电视产品负责人、前加推科技CPO)
互联网,创业,新媒体,运营
短短40分钟的圆桌讨论下来,感受最大的就是腾讯人身上特有的理性和克制。
当市场开始推崇各种加粉、裂变等提升商业效率的工具时,他们却提醒大家不要忽略用户体验,舍本逐末;
当商家都在讨论各种“私域+”时,他们却提出私域不是万能药,而更像是升级包,转型私域的企业必须满足三个关键要素;
当大家都在大机会面前心潮澎湃时,他们却说所谓的大机会往往不是你的机会,害死我们的往往不是 Bad idea(坏主意),而是 Good idea(好主意)。
此外,讨论中还碰撞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新视角,比如,冯立提出为中国未来会是一个乐高式的格子化世界,每个单独的消费者就像一块乐高,他们是一帮极致利己主义的消费人群……
现在,借助文字实录,我们不妨回到深圳私域流量大会现场,听听三位腾讯人围绕“私域的机会与未来”还有哪些深度思考和不同见解。如下,Enjoy:
任佳敏:三位都是从腾讯离职,且都在私域领域创业。很多从腾讯离职的员工都非常认同,腾讯不擅长做 to B业务。私域算不算 to B业务?如果不擅长,是不是一个很大的危险?
黄雅:首先,私域肯定是 to B业务。因为所有 to B 业务的目标都是为了触达终端用户,并让消费者愿意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付费,未来任何一个 to B 企业都必须思考私域这件事。
其次,腾讯作为平台型公司,其定位一直是做连接,并基于消费者做基础建设,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是否适合做 to B 业务。
腾讯开放了相关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存在大量留白。所以,剩下就要看腾讯生态做基建的同事、服务商和从业者们是否有做好 to B 业务的能力和决心。
冯立:我是2004年加入腾讯的,经历了腾讯的很多个阶段,现在更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那时外界一度认为腾讯并不适合做游戏,这个80后都知道,因为当时是联众的天下。那么现在来看,联众在哪里?还有人认为腾讯不适合做游戏吗?
我觉得可以说一个生态的某个时间段不太适合做某件事,但一定不能定义整个平台是否适合做某事,因为它一直都在成长和革新。我看到整个腾讯体系不管做 to B还是 to C,都能很好地发挥所擅长的知识储备,也在私域领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
郑秋明:我很赞同冯立的说法。每个人和每个公司都在成长,腾讯在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迭代和创新,不能用粗暴的用基因论去盖棺定论一家公司。
你说腾讯有没有做支付的基因?支付算不算 to B业务?其实支付既有 to B 部分,也有 to C 部分,显然现在做的非常成功。
再看私域流量体系,大家都在想办法连接微信的十几亿用户,而腾讯的整个生态无疑承担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角色,既有to B部分,也有to C部分,和微信支付这样的基础设施是很像的。
因此,不要粗暴地用基因论来看待一个平台,更应该看一个平台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和文化,是否在不断迭代和创新。
任佳敏:三位至少有两位都在私域领域创业,不仅是腾讯人,甚至还有从微信部门离职的。从你们的角度来看,做好私域一定要用什么逻辑和理解?或者说用好这些逻辑,是不是更容易懂得私域怎么去做,怎么去运营?